项伯是内奸吗?
庄平悌
对于项伯在“鸿门宴”中的表现,人教社版《教参》以及苏教版《教师用书》都认为他是内奸。我认为这是冤枉了他。
何为内奸?《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暗藏在内部做破坏活动的敌对分子。”项伯的举动是否与“内奸”相符合呢?让我们先来考察一番他的表现。
项伯“素善留侯张良”。因为张良是项伯的救命恩人。项伯在秦朝之时曾经杀过人,是张良救了他一命。现在,项羽发出号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担心张良不能幸免于难,出于对救命恩人的报答,才“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目的是“欲呼张良与俱去”,并说:“毋从俱死也。”不要跟随刘邦一同去送死。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项伯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完全就是为了救张良一命。至于刘邦的死活,项伯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而且,他“夜驰之沛公军”,也是为了避免引起其他人的注意,更是为了避免引起“沛公军”的警觉。
与刘邦手下的曹无伤相比,项伯的举动有着明显的不同。首先,动机不同。“欲王关中”是刘邦集团最高一级的政治、军事机密,是绝对不可以泄露给任何人的。可是,曹无伤却把这样的机密泄露给了刘邦的最大最强劲的对手项羽,并说刘邦“珍宝尽有之”。曹无伤的意图非常明显,他就是要利用这种办法来激怒项羽,使项羽下决心快速消灭刘邦。这就完全走上了一条与刘邦为敌的道路,吃里扒外,背叛投敌。项伯“具告以事”,只是出于对张良的一种朋友义气,他所关心的也只是张良的安危,而不是刘邦的死活。项羽要消灭刘邦,他无疑也是支持的。再说,他是项羽的叔父,是项羽的得力助手,并未成为项羽的“敌对分子”,因而,也就谈不上“暗藏在内部做破坏活动”。其次,结果不同。曹无伤的告密,直接给刘邦本人及其政治军事集团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使得刘邦“鸿门宴”上处于极其被动、极其危急的境地,随时都有丧命的可能。而项伯并没有给项羽造成严重的后果,尽管他也曾舞剑来保护刘邦,“常以身翼蔽沛公”。但如果项羽真的下决心除掉刘邦的话,也还是相当容易的。
然而,项伯的举动毕竟事与愿违。本来,他只要拉起张良一块走就行了。可是,他却被张良的“亡去不义”所迷惑,身不由已,完全改变了自己行动的初衷,反而被张良牵着鼻子走,不知不觉中走进了张良设下的圈套而被刘邦所利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尽管项伯想救张良的举动值得肯定,但是,他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他只知道自己与张良的关系不一般,可他却不知道张良与刘邦的关系更不一般。他只知道在危急关头要救朋友一把,但他却不知道他的举动完全可能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他只知道自己“夜驰之沛公军”,“欲呼张良与俱去”,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神不知鬼不觉,但他却不知道项羽集团和刘邦集团之间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生死存亡的利害关系。他只知道自己要去救张良,却不知道张良却根本就不听他的指挥与调遣。他只知道自己救人一命要紧,却压根儿就不知道自己完全被人家所利用。于是,他也就在“义”的驱使之下,听任张良把项羽要消灭刘邦的军事机密告诉了刘邦,并且还愉快地答应了刘邦“约为婚姻”的请求。不仅如此,还在项羽面前为刘邦传话,赞颂刘邦的功劳,并进而替刘邦求情:“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这话说在明里,也不无道理,被项羽接受了。项羽因此而改变了对刘邦的态度和立场,也改变了原先要“击破沛公军”的主意。并且,在鸿门宴上,项伯还不顾一切地“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项庄刺杀刘邦的计划落空。这大概就是他被认定为内奸的原因吧。其实,这只是项伯善良的愿望、合理的动机被张良等人趁机利用而造成不利于项羽集团的结果罢了。
纵观项伯饿表现,我们不难看出,他太过于重“义”了。他把朋友之间的“义气”看得高于一切,以致于置项羽集团的根本利益于不顾,在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中表现的非常单纯、幼稚、天真。因而,他的举动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带来不利的影响,造成项羽政治军事集团的被动局面。他本人被误解也就不足为奇了。
(本文最初发表于1999年4月19日的《中学语文报》,现略作增补。)
教材研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