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味学网学习教育语文学习教材研究《侍坐》中的“现代教育”思想

《侍坐》中的“现代教育”思想

日期:12-27| 味学网| http://www.weixiu6.com |教材研究 |人气:739

《侍坐》中的“现代教育”思想由http://www.weixiu6.com整理发布,类别:教材研究, 本站还有更多关于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方面的资料。

《侍坐》中的“现代教育”思想

邓木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简称《侍坐》)是孔子启发弟子畅谈如何立志报国、实现治国理想的对话实录,可看作一个启发式教学的经典课例。该“课例”是2500多年前的一节“言志课”的“课堂实录”,而其“课堂特点”却蕴含着“现代教育”思想,体现了21世纪的“新课改”理念,值得当今的“新课改”发扬借鉴。

 如果用“新课改”的时髦用语概括,该“课例”至少有以下特点:

 一、启发诱导的特点。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充分利用了这个进行教育的好机会,向学生“问志”,让学生“言志”,以便引导学生立志,使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但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教参》),轻言细语地启发诱导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你们就拘束不说。你们平时总是说:‘没有人了解我(的远大志向)啊!’‘没有人了解我(的远大志向)啊!’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任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做呢?”这样启发诱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气氛,学生哪还有什么拘束?哪还有什么顾虑?自然会踊跃发言。首先是子路抢占先机,“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多么坦诚直率,哪怕略显轻率!接着,无论是外向直率的,还是内向谦逊的,一个个争相发言,尽表心志,畅谈治国之方略,勾画施政之蓝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可见孔子启发诱导的技能十分娴熟,的确是一位高明的老师!

 二、对话倾听的特点。孔子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整节课”围绕“问志——言志”的主线推进,但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问志”“言志”的“课堂流程”中,不搞满堂灌,不搞一言堂,采用对话形式,具有倾听意识。“整节课”一点也不花哨,全用问答形式。“整节课”在老师孔子简短的“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如或知也,则何以哉?”的启发诱导后,学生不仅充分参与,而且还“唱主角”,一个个侃侃而谈,畅所欲言。而老师孔子始终认真倾听,很少发表“点评”意见,也没有过多的、夸张的、表明倾向的“肢体语言”,仅仅在子路“率尔”言志后有一个微微“哂之”的善意暗示;作为“主持人”,老师孔子仅仅在上一个言志结束后简短询问下一个:“尔何如?”以及曾皙因自己的志向“异乎三子者之撰”而有点羞于言说时,才耐心启发诱导,为之鼓气:“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倾听完曾皙的言志后,再加上一句由衷赞叹:“吾与点也!”若不是曾皙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肯定也不会有学生言志结束后“为国以礼……”的一段“长篇大论”。这样的对话形式,这样的倾听意识,使学生积极性高,活动充分,参与充分。

 三、民主平等的特点。孔子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民主”“平等”意识。在整个“问志”“言志”过程中,孔子只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而并非主宰者;孔子虽然博学多才,思想睿智,但语态和蔼,教态亲切,一点没有居高临下、唯我独尊的学者及师长架子。孔子的这种角色定位,孔子的这种平易态度,使学生无所拘束,无所顾虑,从而都能畅所欲言,即使是内向拘谨容易顾虑的也都能如此。比如:孔子在认真倾听子路、冉有、公西华“言志”之时,曾皙边听边鼓瑟,这对“课堂”似乎有所干扰,对老师和同学似乎不够尊重,这不要说在当代的中国课堂所不允许(外国或许允许?),即便在三五好友随意闲谈的任何一个场合,也不很恰当;但孔子不认为这冒犯了“师道尊严”,不认为这破坏了“课堂纪律”,因而未大发雷霆,严加批评与制止,相反,他仍然耐心询问:“点,尔何如?”而曾皙因自己的志向“异乎三子者之撰”而有点羞于言说,孔子仍然循循善诱:“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这样的循循善诱,这样的民主氛围,这样的平等身份,这样的平易态度,使曾皙侃侃而谈,形象描绘了一副礼乐治国的美丽图景(也有人持不同看法):“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后由衷喜悦,忍不住喟然赞叹:“吾与点也!”这是老师具有高超技能而循循善诱的成功范例,更是老师具有平等意识而平易近人的经典事例。在如何治国的问题上,孔子虽然有自己的观点与定见,但他充分尊重学生,爱护学生,顾全学生,维护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比如:子路“率尔”言志,言说内容不够谦逊,孔子听后虽然不很赞同,但并未当场批评甚至冷嘲热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子路,而只是微微一笑,对子路的言说内容给予充分的包容与尊重。当“三子者出”,言志结束,“课堂上”边鼓瑟边倾听边观察的细心人曾皙,故意走在后边,想要探个究竟地问:“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孔子也只是回答说:“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一点没有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的意思,再次显现了老师对学生言志内容的包容与尊重;只是曾皙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夫子何哂由也?”孔子才不得不表明自己的看法:“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否则,他是不会在“课堂结束”时宣示自己的观点,以此作为“正确结论”的。对于学生,其关心爱护之用心何其良苦,其包容尊重之胸怀何其博大,其民主平等之意识何其可贵!

 四、课堂生成的特点。综观《侍坐》的“整节课”,虽然基本上是按“预设”进行,即按老师事先“计划”的“问志——言志”的流程进行,但应该说也有“生成”的内容。其“生成”主要表现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在此之前,学生曾皙最后一个“言志”结束,老师孔子由衷赞叹:“吾与点也!”这既可看作对曾皙“言志”的充分肯定,也可看作对全体“言志”的含蓄“点评”,虽不将“正确结论”强加于人,但也表明了老师的倾向性看法,因而,也可看作“课堂总结”。到此,本来整个“问志”“言志”的“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假如没有“硬性”的时间规定,也就可以“下课”了。然而,正当下课“三子者出”之时,有心人曾皙故意走在后边,向老师提出“夫三子者之言何如”的问题,大概是想听听老师对“三子者之言”的具体评价;老师孔子也许出于对学生不同看法的尊重,大概不想具体评价,因而只是说“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似乎想“淡化处理”;但曾皙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进而提出“夫子何哂由也”这个颇有深度的问题;老师孔子或许因为刚才曾皙在“课堂上”的良好表现,认为“孺子”特别“可教”,本着“诲人不倦”的精神,重视了这个“生成”环节,抓住了这个“生成”机会,特意对他“开小灶”重点辅导了一把,于是有“为国以礼……”的一段深刻而精辟的宏论。可见:如果没有曾皙提出的两个问题,“这节课”就不会有后边的“生成”环节和所“生成”的内容;而且,即使有曾皙提出的两个问题,如果孔子没有“生成”意识,一心只按“预设”进行,“完成任务”后就急于“下课”,“这节课”也不会有后边的“生成”环节和所“生成”的内容。

[1] [2]  下一页


如果觉得《侍坐》中的“现代教育”思想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本文Tags: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现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