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味学网学习教育语文学习教材研究最热切的追求——读《<诗经>两首》

最热切的追求——读《<诗经>两首》

日期:12-27| 味学网| http://www.weixiu6.com |教材研究 |人气:126

最热切的追求——读《<诗经>两首》由http://www.weixiu6.com整理发布,类别:教材研究, 本站还有更多关于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方面的资料。

242000 安徽省宣城市第十二中学 杨和平

《关雎》和《蒹葭》都出自《诗经》的《风》。《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周南”里的第一首。《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关雎》写抒情主人公对“采摘荇菜”的“窈窕淑女”的思慕之情。《蒹葭》写抒情主人公对“在水一方”的“伊人”的渴慕之意。两首诗歌在表达情感和写法上尽管有一些不同,但其风格和情感基调却基本一致:即物起兴,重章叠句,反复铺成,为自己倾心的对象咏唱最动人的歌,表达对倾慕对象最热切的追求。

㈠渲染对方,抒写渴慕。两首诗歌都对抒情主人公渴慕的对象都进行了反复渲染,只是《关雎》写“淑女”有实的一面,有具体的动作描写,而《蒹葭》写“伊人”务虚、未做具体描绘。《关雎》写“淑女”用了四种方法,将一个“君子佳偶”刻画的稍具体些。一是直接评价。用“窈窕”修饰,用“君子好逑”评价。二是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进行比兴。“君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好逑”。三是赋予“淑女”一个具体的动作形象。“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在“关关雎鸠”的河洲旁,一个姑娘在河边采摘荇菜,她窈窕的身段和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让“君子”一见钟情。四是反复渲染,一则反复渲染淑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诗歌写了三次,“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毛之”,二则反复渲染“窈窕淑女”这个短语,诗歌重复了四次。《蒹葭》写“伊人”务虚,反复渲染其神秘。诗人用“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铺陈渴慕对象所在的地点,诗人望穿秋水,待去寻找时,倾慕者又“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诗人未对“伊人”做任何具体的描述,但这些渲染,则给人以极其神秘、美好的联想,一个让抒情主人公无比渴慕的“伊人”形象也就按照读者各自的标准呈现在了眼前。两首诗歌对“淑女”和“伊人”美好形象的反复渲染,是通过抒情主人公的眼光去实现的,是抒情主人公眼中的“淑女”和“伊人”,这种渲染,也就自然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其最热切的渴慕之情。当然,我们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诗人笔下的“淑女”和“伊人”,也并非“实指”,这样的形象,我们将她们作为一个象征性意象理解,会有更多的体味和收获。

㈡描写动作,表现追求。一个人,在热切追寻自己的理想对象时,一定有耐人琢磨的动作。两首诗歌的抒情主人公也不例外,他们对“淑女”和“伊人”的热切追求,同样表现在行动上,只是《关雎》的更加热切,而《蒹葭》中的则有点无奈。《关雎》写抒情主人公追求“淑女”行为动作的句子有五处。第一处是“寤寐求之”,醒着时、睡着时都想追求,也就是说朝朝暮暮都在想办法追求。第二处是“寤寐思服”,求而未果,只得日夜思念。第三处是“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漫漫长夜,相思成苦,翻来覆去,不能成眠。前三处动作“写实”,写追慕之心、朝暮之恋和相思之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情到极处,便有了下文两处“梦中成真”的动作,“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琴瑟友之”,“友”,亲密相爱,以弹琴奏瑟,喻其相会相处时的谐和愉快。“钟鼓乐之”则是结婚时的热闹场面。梦幻并非现实,但这虚幻的场景却极好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迫切心愿。《蒹葭》写抒情主人公追求“伊人”的动作有三处。第一处是暗示,并未交代,但通过“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描写,我们不难读到一个暗含的重要动作“凝望”。抒情主人公伫立舟中(或徜徉河畔),凝望“在水一方”的“伊人”,心潮澎湃,下定决心要追到“伊人”。 第二处是“溯洄从之”,逆流而上追寻“伊人”,但道路艰险无穷,漫漫无尽,历尽艰难困苦也没有追到“伊人”。第三处是“溯游从之”,顺水而下去追寻“伊人”,但“伊人”好像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这里的动作“溯洄”和“溯游”只是虚写,表示克服重重困难,上下而求索,百般“从之”。长久的凝望,上下的求索,为了追求“伊人”,主人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可无奈,“伊人”终不可得。面对渴慕之物,需要付出真切的追求行动;有迫切追求的行动,那对象一定是主人公内心热切的渴慕。《关雎》中的“淑女”,《蒹葭》中的“伊人”,是主人公内心热切的渴慕对象,主人公也为她们付出了最热切的追求之举。

㈢即物起兴,烘托爱恋。起兴和比喻(比兴)是《诗经》常用的写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关雎》仅在开头有一句比兴(“参差荇菜”句是在描写淑女劳动的美好形象,是所咏之物,非引起所咏之物的“他物”),而《蒹葭》则在三章中均使用了“兴”的方法,但却没有“比”的作用,但两首诗歌中所写之物均烘托了抒情主人公对渴慕对象的爱恋之情。《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见物起兴,写“河洲上一对水鸟一唱一和的鸣叫”,是为了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时也是用前者比喻后者,而前者相亲相爱的和谐场景也烘托了抒情主人公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之情、追求之意。《蒹葭》三章,每章开头都用“蒹葭”句起兴,每句只变换两个词语。第一章开头写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深秋的清晨,天刚蒙蒙亮,芦苇茂盛,芦花泛白,露水盈盈,晶莹似霜。作者写这一句,是起兴,是为了引出下一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个人,或踟蹰,或伫立,凝望着“伊人”所在的水的另一方。前一句的“起兴”,作为“他物”,渲染了深秋清晨空寂悲凉的氛围,烘托了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爱慕之情、追求之意,否则,谁会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清晨、这样空寂的环境下徘徊凝望呢?诗歌余下两章,每章变换两个词语,进行同样的起兴、烘托和渲染。即物起兴,借所起之物比喻、烘托,让抒情主人公内心的渴慕之情、思念之意融进物象,主人公热切的追求便有了层含蓄的美。

㈣重章叠句,铺陈思念。两首诗歌的抒情主人公都有最深切的渴慕,最热切的追求,最深刻的思念和最细腻的情感,这情感,除了表现在“看淑女和伊人的眼光”中,表现在“持续不断的追寻动作”中,表现在“烘托氛围的物象”里,还表现在“重章叠句的铺陈”里。《关雎》的铺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铺成抒情主人公眼中的淑女形象,“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这三句诗,每句仅相差一字,重章叠句,反复铺成,用抒情主人公的眼光写一个在水边劳动的姑娘,其窈窕的身影,让他须臾不能忘怀,这种铺成,将思念表达得深入骨髓。二是铺成抒情主人公追求淑女的动作,“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三句铺成,同样将思念和追求的热度表达到了极致。与《关雎》相比,《蒹葭》的“重章叠句式的铺成”更规则。《关雎》在铺成的中间插上了一组不能对称的句子,而且“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之间的对称也不算工整。而《蒹葭》“重章叠句的铺成”十分工整。全文共三章,后两章仅在前两章的基础上改动个别词语,进行反复铺成渲染,表达抒情主人公深切渴慕和热切追求之情。全诗重章叠句的铺陈可以分成三组。第一组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一组重章叠句是对环境的铺陈,描写对象未变,变换了描述的谓语。蒹葭由“苍苍”到“萋萋”再到“采采”,白露由“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用变换的词语写环境的渐变和时间的推移,说明主人公凝望时间甚长,从而将渴慕和思念之情推向深处。第二组是“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和“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这一组铺陈主人公眼中神秘的“伊人”形象,地点在转换,伊人飘渺难寻,而主人公则仍在坚持。第三组是“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突出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这样,诗歌在重章叠句的反复铺陈之中,将抒情主人公刻骨铭心的思念和永不放弃的执著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1] [2]  下一页


如果觉得最热切的追求——读《<诗经>两首》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本文Tags: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