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味学网学习教育语文学习教材研究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我读《星星变奏曲》(余文)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我读《星星变奏曲》(余文)

日期:12-27| 味学网| http://www.weixiu6.com |教材研究 |人气:141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我读《星星变奏曲》(余文)由http://www.weixiu6.com整理发布,类别:教材研究, 本站还有更多关于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方面的资料。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我读《星星变奏曲》

何为变奏曲?

划出诗歌中的东西。

星星、诗、蜜蜂、晚、湖、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

星星、诗、冰雪、夜晚、土地、风、旗子、火、太阳。

东西写进诗中,就带上了作者的情感,变为意象。意象的组合,形成意境。

本诗上下两节,有的是同样的东西,但作者想表达的意不同。如,“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湖,安静,柔和,平和,温馨。“夜晚冻僵”,僵硬得像土地,寒冷,寂寞,死寂,失落。其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有生命的,美好的。死亡的,可怕的。

本诗上下两节,有的是不同样的东西,有不同的意象。如“白丁香”, 花密而洁白、素雅而清香。李商隐《代赠二首》: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戴望舒《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一团团”改为“一朵朵”。团团,隐隐约约,朦朦胧胧,如水中月,如镜中花。“冰雪”,覆盖在心头,寒冷,凄清,苦难,心头多么的无望,绝望。

同是星星,结构也基本相同,意境变化,强烈对比,心灵冲击。

如何朦胧诗?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颤动,短暂而频繁地振动。颤动,有规律的,和谐的。颤抖,哆嗦,不停地,颤栗地,控制不住地,不停地抖动。颤抖,不和谐的,寒冷的,或害怕,恐惧的。蜜蜂,甜蜜的,美好的,可爱的。苍蝇,厌恶的,丑陋的,脏脏的。亲近过蜜蜂吗?感受过蜜蜂的颤动吗?心头像蜜蜂的颤动,美好,新奇,激动,热盼,而又微小。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睡莲,花色艳丽,花姿楚楚动人,冰肌脱俗是妩媚少女,昼舒夜卷是慵懒睡美人。睡莲丛中,水波微漾,星星倒影,隐约游动。安静,平静,温柔,美好。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野火烧尽,非洲无际的草原。暴风雨过后,江南雪白的梨花。原子弹后,广岛爬起的人群。劫后余生,胸腔里的心跳。文化浩劫,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教师教学用书》资料。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星星变奏曲》一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节选自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如果觉得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我读《星星变奏曲》(余文)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本文Tags: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语文学习,变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