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味学网学习教育语文学习教材研究贾平凹的《风雨》是否适合入选语文教材

贾平凹的《风雨》是否适合入选语文教材

日期:12-27| 味学网| http://www.weixiu6.com |教材研究 |人气:968

贾平凹的《风雨》是否适合入选语文教材由http://www.weixiu6.com整理发布,类别:教材研究, 本站还有更多关于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方面的资料。

贾平凹的《风雨》是篇写景散文。该文的特点比较明显,就是富有想象,侧面描写很是精彩。文中没有一个“风”字,也不见一个“雨”字,但我们读后,分明感受到了风大雨急,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我比较喜欢该文的结尾段:

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油灯还是点不着。土炕的席上,老头在使劲捶着腰腿,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这里,仍然是从侧面描写风雨。因为风大,所以小屋的木架才吱吱地响;因为风大,风从不严密的门窗中进来,油灯才无法点着;因为风雨,老人的风湿病犯了,所以“使劲捶着腰腿”。孩子的天性是喜欢新奇,喜欢玩耍,随着大雨的到来,他们心中掩藏不住地高兴,于是叠起纸船,并放出门外。看着纸船的离去,他们内心想必异常地高兴吧。

不过,用作教材,就另当别论了。

我的总体感觉是,本文不少的描写理解起来比较艰难,有些描写甚至没法理解。

第一段写树林,不太好理解。

第二段写垂柳、杨叶、芦苇,可以理解。

第三段写断了牵绳跑出来的羊,“撞在一棵树上”,这个就比较费解了,感觉这只羊比那只撞在树桩上的兔子还要笨一些。

第四段写槐树上的葡萄蔓,写电线上的苍蝇:“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文字是生动,但这样的描写是否符合生活实际?

第五段写想守住巢的鸟儿,也很难理解,说它“倏乎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怎么会如同石子般掉地上?没了声响,意思是结束生命了吗?

第六段写一张废纸的遭际,写一只猫,写几片瓦:“几片瓦落下来, 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瓦被吹落,会像树叶般轻盈吗?如果风真如此之大,那是无法“碎成一堆”的,应该是早吹得没影儿了。

第七段写池塘里的景物,用词也比较让人生畏。像“凸”“撩”“揭”“砸”等,动作幅度都比较大,当然,作者是要写出风大。

第八段就是我前面引的那个结尾段。

无疑,肯定有人喜欢这样的文章,比如主张选这篇文章进教材的那位编者,他们觉得这样的文章比较有个性。作为一种个性化阅读,这倒无妨,可作为一种普遍性的阅读,本文并不适合大多数的读者,因为其中不少的描写尽管想象丰富,但不符合生活实际。也就是说,本篇写景文字的真实性是应该受到质疑的。写景,应该有其现实基础,应该写出景物的真实特点。描写风雨的佳作很多,单说国内的,好多年前的一套课本,初一第一课好像就选过一篇描写风雨的《金黄的大斗笠》。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也有一段对暴雨的精彩描写。相比之下,这篇《风雨》除了写作角度独特,似乎再没有什么明显的长处,而描写的失真则是较为突出的。

总之,我个人觉得,这套七年级《语文》课本将《风雨》选入第三单元,很让人莫名其妙。该单元的另三篇现代文依次是《春》《济南的冬天》《秋天》。按一般人思路,应该再入选一篇写夏天的散文,像《夏天也是好天气》,像《夏之绝句》等。不知编者为何要选入这么一篇不易理解的《风雨》呢?


如果觉得贾平凹的《风雨》是否适合入选语文教材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本文Tags: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语文学习,贾平凹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