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味学网学习教育语文学习教材研究《喂——出来》中的哲理思考

《喂——出来》中的哲理思考

日期:12-27| 味学网| http://www.weixiu6.com |教材研究 |人气:762

《喂——出来》中的哲理思考由http://www.weixiu6.com整理发布,类别:教材研究, 本站还有更多关于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方面的资料。

《喂——出来》中的哲理思考

徐志耀

“喂——出来”是日本短篇小说家星新一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洞悉人性,以精简的结构、新奇的创意、流畅的对话,简洁有力地描绘出人生百态”的写作风格。在教学此文时,我自然联想起了本文的一些情节与《敬畏自然》一课的相似性,并进而发现其中蕴含的一些有关人与自然的哲理思考。

一、对于自然的认识。在文中,那个黑洞是文中最主要的幻想部分。文中是如此描写它的:“人们却有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这个洞似乎是一直通向地球球心的”,接下来作者描述人类通过当时可以使用的一切科技手段都无法探测出这个洞的深度。作者如此写是有深意的。在《敬畏自然》一课中作者写道:“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要相形见绌”。自然界的奥秘是人类无法彻底探测清楚的,《诗经》上说:“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唯有上天的定命,深远而永无止尽)。它应当成为人们敬畏的对象,因此文中开始处才描写在黑洞的上方原本是一座神庙。但如果你将这小小的神庙掀开,就会打开一个潘多拉的盒子,面对自己根本无法预测的命运。《论语》中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这就是以敬畏的态度来观察自然。《宋史》载文天祥中状元的文章中心内容是“法天不息”,这应当是今天的我们的行为原则。但是,可惜的是,今天的人们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文中作者所表现的人对自然的态度就是例证。

二、人类对自然态度。文中面对这个无法探测的黑洞,作者描写了科学家与学者们的态度。在探测之前,“每个人都显示出一副极其渊博、无所不知的神色,镇定自若地朝洞里张望着”,而在没有得到任何结果之后,他们“装着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样子关掉了扩音机”。作者对此有一句总结:“虽说事情还没弄清楚,但还是赶快处理掉为妙,免得堂堂学者当众出丑。”于是,处理的方式立刻就来,商人将之卖下,把它作为处理城市垃圾的地方。面对众多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面对相形见绌的自然智慧,现代人类的态度却是如《敬畏自然》一课中所说的“宣称要征服自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这就是孔子所斥责的“居下流而讪上者”。文中的人们在得到商人给予的利益后立刻异口同声地同意将洞送给商人,这不就是自以为是,蛮干到底的行径吗?正是孔子所称的“果敢而窒者”。文中的老人曾劝阻过年轻人不要蛮干,但已经没有人听了。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淡化,我们正在渐渐丧失祖先积累的文化精神财富。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危险的事,因为作者在文中还有更加深刻的思考——自然与人关系的思考。

三、对自然与人关系的思考。文中作者如此描写黑洞,“看上去,这个洞似乎永远也填不满。大家都一致认为,这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无底洞。……不管是扔进去什么东西,这个慷慨大方的洞全部一视同仁,照收不误。这个洞任劳任怨地给整个城市洗刷着各种肮脏的东西。”相对的,城市的天空“又变成了美丽的蔚蓝色,远远地看上去就像是透明的玻璃一样”对应这片天空,“新建造的高楼大厦就像雨后春笋一般接连不断地竖了起来”。黑洞似乎就是死的物质,可以“任劳任怨”地接受着人们强加在它头上的一切伤害。但是,《敬畏自然》一课早已提示我们:“即使那些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那些高级的生命形态正是从这“死”的物质中产生的,换言之,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高级生命,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在物质中,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一旦它醒来,也同样会报复人类对它的伤害,这将是一场无可挽回的灾害。今天的许多人以功利的目的来看待自然,将之当成一笔可以任意掠夺的财富。即使是一些人提倡的环保也只是说不要掠夺的过快过多,应当有长远的打算。孰不知,自然也是有生命的,一味的伤害它所引发的后果是难以想象。今天的温室效应,极端天气、沙尘暴是否就是自然的回应手段?任何事物都不会永远沉默,作者用一声奇怪的叫声“喂——出来”作为自然报复人类的开端是有深意的,它表明自然已经开始打破沉默,将人类施于它身上的伤害尽数返还。

“喂——出来”作为课文的标题,不仅是前后呼应的线索,也有着深刻的含义。年轻人喊话的内容,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尽管无法探清奥秘,却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要求里面的东西出来,这就是一个“征服者”的形象。而自然将人类施加的东西全部还给人类也正是以此为开端,正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实际上,我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人与环境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行说“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述而》),既孔子只钓鱼,而不用网打渔,射猎时不射归巢的宿鸟。这表明了孔子也同样从自然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但决不过分索取。而在《孟子》中,孟子曾数次提到下面的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所谓数罟,是指网眼的尺寸很大,这是指打渔时放走小鱼。而“斧斤以时入山林”,是指在冬季砍伐一些枯枝,不去伤害树木本身。《荀子》中称“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句话被某些人理解为“人定胜天”,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荀子的原意是指认清自然的规律,更好地与自然共同发展。

四、故事中哲理对我们生活的启示。正如《敬畏自然》一课中所说,“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自然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同样也可以对人类的智慧给予启迪,启示我们更好地去认识自我,认识人生,认识社会。我要求学生也从这个故事中归纳一些相关的启示,更加全面地去认识本文的含义。我将学生的一些代表性观点附录在后,作为本文的结束。

附录:

做事不能只贪一时之乐,只看到眼前利益,不去想背后的隐患,做了违反自然伦理的事,总要受到惩罚。

贪婪不仅害人且害己。人的私欲是个无底洞。

起初,很有道理的话往往不被重视,盲目的冲动却非常强劲,结果吃了大亏,才悔不当初。凡事只有冷静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遵循着一个道理:有得必有失。得到的越多,失去的往往更多。所以做每一件事前都应当想想后果。

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只看到标不看本,做事要有长远打算,以免留有后患。

人们总以为可以看清一切事实,其实平静后却隐藏着巨大隐患。

有些污点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掩藏的,与其深埋,不如开始就公开。


如果觉得《喂——出来》中的哲理思考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本文Tags: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语文学习,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