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味学网学习教育语文学习阅读教学《劝学》的另一种上法

《劝学》的另一种上法

日期:12-27| 味学网| http://www.weixiu6.com |阅读教学 |人气:957

《劝学》的另一种上法由http://www.weixiu6.com整理发布,类别:阅读教学, 本站还有更多关于阅读教学大全,语文学习方面的资料。

《劝学》的另一种上法

冯为民

《劝学》是高中语文中一篇说理性很强的经典篇目,也是荀子议论文中最完美的理论与形象的结合体。文章步步设喻,喻中寓理,余味不尽,通篇几乎都由极其生动鲜明、灵活自然的比喻来明理,只有极少几处纯议论性的句子,然而恰恰是这些议论却见解卓绝、说理深刻,启迪思考、一字千金。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投入精力最多的往往是作者论述不断学习能提高自己和改变自己,最终达到“知明而行无过”境界的这段文字和作者论述学习时应持的态度,即贵在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这段文字,而对文中论述学与思的关系及致力诱导学习者必须学会用“假于物”的方法来完善自我这段文字讲得不多。其实这段文字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常被忽视的“善假于物也”中的“善”却颇耐人寻味、精深妙绝。

原文是这样的: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转引自苏教版《语文》必修一)

这段文字中除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是直接议论外,其余都是借喻说理,所用的一连五个比喻意脉一贯,看似常见、易懂,恰恰形神兼具,极为精练有味,丰富深邃,充分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殷殷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较多的是最后一句,但强调的重点总是“善假于物”的整体意思上,而对“善假于物”的“善”或是避而不谈,或是轻描淡写,从来不把目光聚焦于“善”上。我在教学时,则以组织学生探究“善假于物”中的“善”为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多视角感悟荀子行文的思路绵密、设喻精妙,从而加深了对《劝学》内容的理解。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围绕“善”字分三层展开,分别是:如何解释“善假于物也”中的“善”的字面意思?“假于物”之前为何要加一“善”字?荀子在此文中是怎样勉励人们“学不可以已”,并且必须是“善学”的?

首先需要理解“善假于物也”中“善”的字面意思。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但却很有必要,因为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立足点是在“言”的理解上,况且对“善假于物也”中“善”的字面解释历来似乎很模糊,在翻译这句时往往语焉不详,如“只是善于凭借外物罢了”、“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只是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去学习前人成果而已”等,其中多以“善于”来译“善”,但句中的“于”都被忽略了,这里的“于”是引出对象的介词,可释为“从、向”等。学生认为“善假于物也”中的“善”可解释成“擅长”、“妥当地”等,如用代入法去对译好像都讲得通。其实把这里的“善”解释为“擅长”、“妥当地”已经属于多义解释,而在具体的语境中只有一种是最恰当的。于是我根据《汉语大字典·口部·善》(缩印本P278,湖北辞书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中“善”多项释义,选择了两个义项介绍给学生,一是把“善假于物也”中的“善”解释为“擅长;会。”这一解释与能歌善舞、循循善诱、英勇善战等中的“善”意思相同,也与《礼记·学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中的“善”义同(同上引)。二是把“善假于物也”中的“善”解释为“妥当地;好好地。”(同上引)这一解释与善自保重、善自为谋中的“善”义近,也与《汉书·史丹传》:“善辅道太子,毋违我意”中的“善”义近。要求学生辨明“善假于物也”中的“善”究竟应该是解释为“擅长;会”好,还是解释为“妥当地;好好地”好。讨论后形成的一致看法是解释为“擅长;会”好。因为这里的“会”与上文“非能水也”中的“能”同义,就是“擅长”之义。“擅长;会”强调的是掌握了具体的技能、技巧,在某方面有特长且做得比人好,而“妥当地;好好地”一般只作状语,“善假于物也”中的“善”明显是主要动词谓语,且“妥当地;好好地”只强调某一方面的处事应变能力,掌握分寸,稳妥适当,不属于具体的技能。通过探究“善假于物也”中的“善”的解释,不仅积累了实词,而且在举一反三的拓展中悟出了推敲词的语境义的方法。虽然“善假于物也”中的“善”可直接解释为“善于”,但如果不对此作进一步的细化解释学生就很难理解汉字字义的丰富细致、博大精深,也就很难进一步深思文本的丰富意蕴。

其次是探究“假于物”之前为何要加一“善”字,其落脚点是探究上文有关“假于物”的比喻中所体现的“善”的具体内容。如果纯从句子本身看,“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可以删去的实词就是“善”字了,如果从常人的眼中看,如果要使“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文字再先练一些,“善”字也似乎在可删之列,但《劝学》列于《荀子》的首篇,也是荀子倾力之作,是历经数千载而传颂不衰的经典名篇,而荀子为文细针密线,见解卓绝是历代学者所公认的。可见荀子所言“善假于物也”中的“善”字一定是深思熟虑的产物,从文章学的角度看应该有源可溯,一定是上文“假于物”诸比喻中所含意思的必然论断。保留这个“善”一定有其重要理由,为此教学中应该把探究的重点放在上文“假于物”的比喻中所暗示的“善”上。从这段文字看,“善”至少包含下列诸要义。第一,“善”在知不足而善弥补上。人有许多先天的弱点,如身高有限、所见有限,声音有限,无长臂利足,非“能”水善“绝”,但这不可怕,关键是“善”自我补救,身高有限、所见有限则要登高、“博见”,而不是“跂而望”;声音有限则应“顺风而呼”;无长臂利足则应“登高而招”、“假舆马”; 非“能”水善“绝”则需“假舟楫”。第二,“善”在有“高远”之志且方法得当上。学习者不能做“跂而望”者,应该有“博见”“见远”“闻彰”的自我追求,怎样才能做到“博见”“见远”“闻彰”呢?关键在于善于“登高”、“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这样就能弥补缺陷,实现自我价值,如果采用“跂而望”、加长臂而不登高、声加疾而背风呼等方法,则肯定达不到理想效果;学习者更要有“致千里”“绝江河”的远大理想,虽然“致千里”“绝江河”要比“登高”难得多,风险要大得多,但只要目标明确、善用工具就能越过障碍,获得成功,如果“足”无法到达,就必须“假舆马”,如果“水”性不行,就得“假舟楫”,这样就能最终抵达目的地,而如果陆路可达却“假舟楫”,必须水路抵达却去“假舆马”,就一定会多走冤枉路,甚至会根本无法抵达目的地。第三,“善”在借物之长而能完善自我上。孟子所说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荀子则认为人天生有许多弱点,君子也“生非异”也,要不断完善自己,就得学习,就得在学习中“善假于物”。人所生活的周围环境有许多能帮助人们来不断完善自我,但物各有所宜,学习者需要慎重抉择、择善而为,做到“善假于物”。人的学习是全方位的,一“望”一“招”一“呼”一“假”都得有讲究,能借物之长就会见效显著,能借物之长就会成为君子而致“高远”。第四,“善”在紧扣“劝学”上。全文旨在劝勉人们勤奋学习,学习的重在行动,在主动行动,要“擅长”利用有利条件学习,要“善于”借物之长,要“会”选择要“会”驾驭,只要每一个人都能用心,就能做好,达到“善”的境地。“君子生非异”而是“善假于物”,一般人只要“善假于物”,也就会成为君子,“善假于物”实在是使自己顺利实现理想的秘诀,而绝不能仅停留于“假于物”上,这会使学习者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善假于物”实际上也具有比喻义,指擅长向贤师益友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1] [2]  下一页


如果觉得《劝学》的另一种上法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本文Tags:阅读教学大全,语文学习,阅读教学大全,语文学习,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