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细雨》说课稿由http://www.weixiu6.com整理发布,类别:
语文说课稿, 本站还有更多关于小学语文说课稿,小学语文说课方面的资料。
一、关于课文内容和目标的设置
《金色的细雨》一篇阅读课文。这是一首现代诗。按教参的提法,本课只要求学生积累与描写飞机撒播树种的有关词语、诗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了解小朋友美好的愿望及远大的理想。
对实际情况略加分析后我发现,处于信息时代的学生可谓是见多识广,他们事实上已了解或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有关于飞机、绿化、环保等方面的知识,由此可见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以及与飞机相关词句的介绍和积累已不足以构成教学的主要任务,为此,我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中不再明确提出对词语积累的要求,。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不管是传统版还是现代版,“读”都是教学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环。这首诗语言优美,非常适宜于学生体验和感悟,但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如今三年级的学生已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即已能够以句为单位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诵读,这就意味着如果教师仅仅把教学重点停留在对语言的体验上,事实上并不能真正促使学生突破最近发展区。而如果学生在课堂无所得,那么教了就等于不教。因此,要想真正让学生有所得,教师就必须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与探究,切实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构建。处于这种想法,我在教学目标设置时把“读”设置为辅助目标,以突出对学生拓展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另外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如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程度远胜于我们的学生时代,但他们同时又受其成熟水平的限制,所关注的范围存有较大的局限,他们关注更多的往往是自己身边实实在在能感触到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对课文中所涉及到的“美好的愿望和远大的理想”可能并不在意。为此,在教学目标设置时,我把重点落在了“了解造林绿化的重要性”这一点上。
出于上述考虑,本着“教材为我所用”的原则,我把教学目标和重点设置为“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能围绕飞机播种后荒山的前后变化说几句话,能正确地判别砍伐与护绿之间的关系”。
二、关于课堂环节的设置
在教学中,我主要将过程分成以下几个环节。
一、读。
作为适宜于体验的文章而言,读更显得重要。读是学生学习的开始,也是训练的一个切入点。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对课文感兴趣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不强求学生从第一节开始读到最后,而是让学生打破常规,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这种富有变化的读也许更能让学生感兴趣,更能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作为一种组织策略,我要求学生在读的同时进行比赛:在一个学生读好后,其他学生如果认为可以超过前者完全可以站起来再读一遍,之后,由学生自评,如果认输就坐下,当然在坐下之前得说一说胜者为什么会赢,他好在哪里(当然也不能忘了让胜者说说认输者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如此下去,谁站到最后谁就做小老师领读。比赛的过程,一方面是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评价,培养他们自评、互评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能发现朗读中需要注意的如重音、停顿、语气处理等一些问题,进而做到基本把握文章的意思。
二、画。
即指名学生上黑板来按要求进行绘画(其余学生按讨论小组在自备的草稿上进行绘画)。这是对学生理解课文程度的一种检验,也是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主要让学生画以下几个内容,(1)什么在撒树种?(飞机)(2)树种撒在哪儿?(荒山)(3)飞机在撒什么?(树种)。三个问题之后,就有了一幅大型画(可能是整整一黑板),根据这些由学生所提供的资源,我就可以顺利的组织学生形象、清晰地理解 “细雨”的含义,比较种植和飞机播种的区别,体会到飞机播种的快,发现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贡献之大。在理解了上述内容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让学生想象飞机播种20年以后荒山的变化,同样要求学生用画画下来。先指导学生画大树,再画小树,最后让学生将荒山涂成绿山。到了这一步,事实上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了。于是,就顺利地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三、说。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说的训练是教学的目标之一,事实上也是拓展的一部分。
说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以画面为基础进行的说的练习。让学生借助图画以《荒山的变迁》或《20年后美丽的山景》为题来介绍一下。这时,教师为学生提供多个诸如郁郁葱葱,连绵不断词语等,为学生提供说的材料,扩大学生的积累。同时组织学生针对大树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练习说话。当然这部分练习相对来说都是层次相对较浅的。
第二个层次不仅是说,更是辨。我设计这样一组问题:这些大树要体现它的价值,必须要把它们砍下来,谁来砍。由此引出文章的“紧握油锯,伴着风雪在林间高歌。”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之后,我设计这样一个环节:问学生,“祖国建设靠一棵树够不够?”,这时学生肯定会说不够,我就擦掉一棵大树,再问类似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擦掉一棵大树,并重复问题,直至把大树全部擦去,露出一大部分光秃秃的荒山为止。最后再问:“这样不又回到了20年前了吗?”这时组织学生辨一辨,“到底该不该砍树搞建设?” 这时,学生无意中掉入了一个教师预设的“温柔陷阱”。这其实是一个两难问题,如果只从一个方面去回答,往往会难圆其说,必须从建设和护绿两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才可能找到答案。而这正是我所希望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去全方位地考虑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辨别清楚了,我的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
教学结束后得给学生留下一些后继练习以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一个环节中,我让学生针对自己的生活环境谈一些看法,或合作调查并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案。这就完全跳出了课文内容的限制,重在过程,对培养学生探究和实际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如果觉得
《金色的细雨》说课稿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